2020-01-10 來源:曆史故事

年底某聚會,一位高管朋友在飯局上發牢騷,“我為公司立過汗馬功勞,就因為最近和老板有些小矛盾,竟然要把我掃地出門!”
這在職場也常見:前期創業,大家都齊心協力,公司越來越大之後,高管和老板的矛盾卻多了......出現分家和離職也在所難免。
這與比干對商紂王的輔佐、後期勸諫有異曲同工之妙:
我們先看看,是什麼讓比干以為有了與商紂王談判的資本,以至於在摘星樓有三天三夜的勸諫紂王?
《尚書·微子篇》有載:帝乙在位時間很短,病重商議繼承王位之事。箕子勸立長子微子為繼承人,比干卻力薦次子帝辛。最後,帝乙采納比干的建議,立辛為王位繼承人,即,商紂王。
紂王之所以能夠上位,比干功不可沒,可謂是一手把侄子扶上王位。
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,幼年聰慧,勤奮好學,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,又受托孤重輔帝辛。
他從政40多年,主張減輕賦稅徭役,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,提倡冶煉鑄造,富國強兵,是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的肱骨之臣。
《封神演義》中,比干接連三天三夜不離摘星樓,以“不修先王的典法,而用婦言,大禍不遠矣!”要紂王改過自新,重振朝綱,最後被紂王處以剜心之刑。
雖說妲己以治療心痛病,尋找藥引子為由,但是若不是商紂王已有了殺他之心,比干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。
千百年來,比干忠心耿耿的愛國之情,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。但是,比干對人性的認識不足,導致商紂王痛下殺手,也是值得我們深思,並引以為戒的。
為什麼商紂王會痛下殺心?難道他不知道比干的忠心和功績?
因為比干挑戰了他的底線——人性的底線、現實利益的底線,而這些是商紂王無法容忍和必須改變的現狀。
誰也無法否認比干當年輔助帝辛上位、兢兢業業輔助兩代君王的功績,但那些都是過去式。
比干紂王進諫,指責他殺皇后、殺大臣、謫太子的過錯,把自己變成商紂王對立面的同時,也阻礙了商紂王的驕奢的行動和暴行——而在帝辛看來這些都是合理的。
有人說,寧得罪君子、不得罪小人。
妲己是帝辛最親近的人,比干識破狐狸精在鹿台冒充上仙的詭計後,派人燒了軒轅墳的狐狸洞,把妲己狐子狐孫的皮毛做成了裘皮大衣,送給商紂王,可算是結下了大仇。
後來妲己以心痛病為由,剜心下藥,還有後來扮成賣空心菜的婦人,正是為了將比干置於死地。
“主過不諫非忠也,畏死不言非勇也,即諫不從且死,忠之至也”。比干的三天三夜勸諫的行為可謂是忠勇。
也讓商紂王很沒面子:不僅周圍的人不支持帝辛,就連當年鼎立扶持自己的王叔比干也和自己對著干!真是豈有此理。
俗話說:伴君如伴虎。
那麼,比干面對人性弱點和利益關系所犯的錯誤,給我們現代職場哪些啟示呢?
我們不否認比干的忠君愛國,也對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表示欽佩,但還有一些更好的辦法,使得我們可以規避風險,獲得更好的人生,不論是在曆史還是當代職場都是如此。
像比干一樣,那位高管朋友,也曾經在創業階段和老板一起同甘共苦,才有了後來公司規模越來越大。
但是,後來他們在戰略發展和管理理念發生了矛盾,已影響到老板當下的利益.......如果得不到改善,那麼隻有分道揚鑣,分家或辭職。
在古代的王權社會,通常是以君王消滅或遣散開國功臣為結束。因為前期功勞大,後期威脅也大。
比如朱元璋建國後,通過胡藍案等殺了不少功臣;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算是比較好的做法了。
可見,不論之前功績如何,隻有與老板保持當下利益的一致,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。
與其說比干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勸諫,不如說他也許根本沒有想到,商紂王真的會下狠手。
比干以為足夠親密的血緣和忠臣關系,在當下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卻一錢不值。
那個高管朋友以為的共同創業的親密關系,在當下利益衝突中卻成了過眼雲煙。
比如,妲己作為商紂王的第一親密關系人,她對紂王的影響是很大的;一旦比干得罪了妲己,妲己給他下的套和負面評論,就很容易將他置於死地。
在商紂王受到眾人指責的時候,比干三天三夜的勸諫,也讓商紂王的顏面受到了損害。作為具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辛,當然會想辦法懲罰。
魏征是最有名的諫臣,著有《諫太宗十思疏》,而他最大的幸運是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,可李世民也是少有的明君。而古往今來,更多的是忠臣死於諫的悲劇。
商紂王後期的暴虐無可否認,比干的忠勇也無可辯駁,但是我們確實需要以史為鑒,獲得一些經驗教訓。
公號ID : lishigushi
商務合作QQ:328662397
閑聊曆史 個人微信號:lsgs2016 閑聊QQ群:423261292
購書WeChat : lsgs2016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源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